走进库尔勒市兰干乡文拉提村的一个农家小院,大大小小、形状各异的葫芦挤满了莫合塔尔•沙木沙克老人的葫芦雕刻工作室。工作台上,摆着定格圆规、剪线刀、刻笔、透孔器等二三十种雕刻葫芦的工具,桌边还有一盏台灯,老人雕刻到精细处时,就打开台灯,精雕细琢,栩栩如生的画面被绘在了葫芦上,变成一个个精美的工艺品……
熠熠生辉
在中华传统文化中,葫芦因为有“福禄”的谐音,葫芦里面长籽,有多子多福的含义,所以一直以来葫芦都被视为吉祥如意的象征。而葫芦雕刻起源于魏晋时期,至今历史悠久。作为一项民间艺术,通过刻刀或者针在葫芦表面雕刻,来体现中国传统绘画山水、花鸟、人物和书法,然后涂以松墨,令其线条明晰。
打磨刻刀
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,打磨刻刀,便于葫芦的雕刻与制作。
精挑细选
采摘优质的葫芦,经过去皮、晾晒和防虫处理等多道工序……
细致打磨
打磨是必不可少的工序,使葫芦更易着色,色泽更加明亮。
精雕细镂
根据构思在葫芦表面找好位置开口子、留堂子,“刀法”要轻于金石,重于微雕。
涂抹松墨
葫芦刻好后,用松墨涂抹刻痕着色,再用布把葫芦表面墨迹擦拭干净。
悬挂晾干
配以底座或吊座,悬挂阴干,便于日后收藏。
箪食瓢饮
子曰:贤哉,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如今,箪食瓢饮已成过往,但由葫芦雕琢而成的器皿却越发让人欣喜。
彰显技艺
轻重有致,力求眼心手配合默契,一气刻成。
廉意无尽
制作的葫芦身上,雕刻着“公生明 廉生威,清正廉洁……”,这是民间艺人对传统文化的钟爱,对为人处世的洞明,对廉洁风范的追寻。
艺术之魂
如今,莫合塔尔老人已雕刻了180余个工艺葫芦。同时,还准备把新疆各族人民相互学习、相互交往的故事也刻在葫芦上,为维护社会稳定、促进民族团结出一份力。
受老人的影响,村里越来越多的青年喜欢上了葫芦雕刻,许多人想跟他学手艺,老人也希望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,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。 (图文/库尔勒市纪委监委 冯雪|责任编辑 代光辉)